查看原文
其他

茅海建:只想在平静的生活中做点平实的学问

随读随写 2019-06-10

柳立言:不要再误解宋朝了


作者: 茅海建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出品方: 理想国
出版年: 2019-4
定价: 54.00
ISBN: 9787542666390


内容简介  · · · · · ·

历史的真实是什么?历史学所追求的,只是揭露和批判吗?历史学家对真实负有怎样的责任,如何叙述历史事实?

本书为茅海建教授近年学术随笔、演讲等结集而成,大体分为四部分,包括与历史观察和思索结合的游记(西伯利亚铁路、张库大道、贝加尔湖、满洲里,越南),近代中外交流与关系的关键时刻与转变(马嘎尔尼使团、甲午战后中日博弈、乾隆时期的澳门角色),康有为思想晦暗不明之处,晚清思想革命以及辛亥革命的反思,史学研究反思与回忆故人、故事等。

伴着驼铃从张家口到库伦,随西伯利亚大铁路穿行,实地踏勘让历史的魅力更加饱满。从马戛尔尼、谢清高,赴日清使刘学询和庆宽,为什么时间没有磨平知识与认知的差距?从甲午到日俄战争,中、日、俄三国东北亚利益争夺与力量博弈从未间断,后来的二战与朝鲜战争,主线在哪里?历史并未远去。

晚清思想革命与变革并非一蹴而就,其推动者除激进的维新派和在野的新派士人还另有其人。辛亥革命一百年,抛开历史定见,明晰辛亥革命的前因后果、革命中各派势力的消长与动作、思想与现实的差异、历史的徘徊,应该做什么样的反思?

对师长的怀念,对学生的期待,回忆终生挚友交往点滴,同道学友的砥砺支持,追求的还是思想比生命跟绵长。

 

作者简介  · · · · · ·

茅海建

澳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与研究,著有《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1995)、《苦命天子:咸丰皇帝奕詝》(1995)、《近代的尺度:两次鸦片战争军事与外交》(1998)、《戊戌变法史事考》(2005)、《从甲午到戊戌:康有为〈我史〉鉴注》(2009)、《戊戌变法史事考二集》(2011)、《戊戌变法的另面:“张之洞档案”阅读笔记》(2014)、《依然如旧的月色》(2014)。

 

目录  · · · · · ·

张库大道与西伯利亚大铁路
俄罗斯商队的北京贸易
山西商人的兴起
张库大道
迟暮的美人——恰克图
“大博弈”——海路与陆路
道钉
后贝加尔的美丽风光
赤塔
“红色通道”
大铁路牵来的“新”城市

在越南的学术访问
日程安排与一般印象
教授与文庙
严霆为
在胡志明陵前
感受到的经济生活
在闹市区被抢劫

知识的差距
——从马戛尔尼使华到刘学询、庆宽使日说起
马戛尔尼使华和他的中国知识
谢清高与《海录》
刘学询、庆宽使日与山县有朋意见书
刘学询、庆宽的访日报告
知识的吸取与生产

甲午战后远东国际关系与中日关系
甲午战争与“三国干涉还辽”
中俄密约与青岛、旅大等权益的丧失
日本的修好工作与“化敌为友”的效果
日俄战争的后果
历史在重复

1759 年洪仁辉事件与澳门的角色转换

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
问题的发生
《大同书》的写作时间:康有为与梁启超的说法
“大同三世说”的主要内容
由梁渡康
康门其他弟子的言说和梁鼎芬的评论
创制立教

康有为与“进化论”
康有为、梁启超对严复的迎拒
康有为*初接触与言及“进化”
“大同三世说”与进化论
“发明”与“暗合”:梁启超与康有为的说法
《大同书》:进化与天演的背离

晚清的思想革命
严修与蔡元培
叶昌炽的课题与废八股改策论
张之洞的内心世界
思想革命的主体

辛亥革命一百年
革命发生的原因
孙中山等人领导的革命活动
清朝的经济形势与政治改革
偶发的诱因:保路运动
武昌起义与各地起义
袁世凯推翻清朝
两次复辟:洪宪与宣统再登位
军政、训政、宪政三时期

百年后的反思

历史的叙述方式

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
又逢戊戌
重庆的“南开”

逝去的人们

奚 原
沈渭滨
褚钰泉
李秋江
思想比生命更长久

后 记


后 记

 

年纪大了,“成熟”了,说话与做事都不想“冒尖”了。“耳顺”之后尤是如此,只想在平静的生活中做点平实的学问。

大约过了“不惑”之年后没多久,有一天突然想到,我不要再去说那些有深度有深意的话,即不必多做深论。史家的本事应是为史,史实就是第一位的,于是开始了“史实重建”的工作。从追求卓越到追求平常,境界一下子不那么高尚,学术档次也下降得比较快,亦有一些朋友为我而担心。我却以为,平实与平静似也属于一种可以追求的境界——当你看到了世上的极光,再多的感慨与叹息也会自然地离你而去。

所谓“史实重建”,就是繁琐考证。结果是文章越写越长,读者越来越少,谁又愿意花那么多的时间来阅读一百多年前的那些细细碎碎?真是繁琐走到了“烦琐”。如今的时尚是手机阅读,简短是第一要义,我又与时代潮流逆向而行了。“史实重建”的另一后果是追求史实的“真实性”,这在历史学界已经被证明是不可能之事。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真是自找苦吃,平白无故地给自己添了许多压力。

正是因为我那些繁琐考证的文章非常不好读,到了演讲时,还必须得做出个简本来。本书中《康有为的“大同三世说”》《康有为与“进化论”》两篇,就是将原来的多篇或长篇学术论文改写成的演讲稿,只是那些大段而拗口的引文,在演讲时自可用口语来表达,若在书面语中再翻译一遍,实属累赘。遇到了那些应该出席或不可不出席的会议,总得讲点大家能够听得下去的话,以能“证明”自己的专业性质。于是,我写了《知识的差距—从马戛尔尼使华到刘学询、庆宽使日说起》《甲午战后远东国际关系与中日关系》《1759 年洪仁辉事件与澳门的角色转换》《晚清的思想革命》《辛亥革命一百年》。有机会到了一些新奇或心仪的地方,心情自然荡漾,若是能够重返历史现场,更是激动人心。但我却写不出那种严密考证的文章,结果便出现了学术水平不高的作品:《张库大道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在越南的学术访问》《在板门店》《重庆的“南开”》。还有一些小文,虽然不具有什么价值,却是自我内心活动的真实写照:《历史的叙述方式》《培养出超过自己的学生》《又逢戊戌》 《逝去的人们》。

五年前,我将这一类不那么繁琐的文字结集为《依然如旧的月色》,并自作主张加了一个副题“学术随笔集”,结果被一些读者识破而指责。由此,我才第一次知道“随笔”本属一种高尚优美的文体,并不是字面上“随便写写”的意思。这一次我可真不敢再冒充什么“学术随笔”了。我不知道这些文字应当属于何种文体(自称为“历史的叙述方式”),比起我这些年所写的繁琐考证的论文,不那么长(减少引文,减少分析),不那么绕(截弯取直,略去论证),或许还可以随便看看。

茅海建

2018年8月21日于横琴


【晚清民国】

戴海斌《晚清人物丛考》:关注历史中的“人”

千军万马来追牛:谭伯牛《牛史·晚清篇》出版

马建标《权力与媒介:近代中国的政治与传播》出版

桑兵《旭日残阳:清帝退位与接收清朝》出版

高田时雄《近代中国的学术与藏书》出版

杨焄《却顾所来径》:从六朝文学到近代掌故

《尘封的历史——汉学先驱邓嗣禹和他的师友们》出版

王东杰《历史·声音·学问:近代中国文化的脉延与异变》出版

陈建华《凌波微语》:追怀往昔,追念师友

万志英《剑桥中国经济史:古代到19世纪》出版

《殷墟九十年考古人与事(1928~2018)》出版

潘玮琳《礼俗消费与地方变迁:江浙锡箔的物质文化史》出版

南大出版社“学人文丛”(李里峰 李恭忠石斌 舒建中 著)

钱锁桥《林语堂传》:传达中国文化重生之道 

谢泳《钱锺书交游考》出版   

《魏斐德演讲访谈录》:汉学巨擘 远航  

林凡凡:《陈旭麓文集》编辑心得

罗志田《中国的近代》:思索大国的历史转身

王元崇《重塑中华帝国:满鲜关系,1616-1911年》出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